最新目录

鲁迅的文艺信念及其文学知识的基本结构(5)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至于鲁迅汲取的关于中国小说作品的知识,则不仅更为系统与完整,而且也更有价值与意义。从系统完整的层面看,可以说,其程度完全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至于鲁迅汲取的关于中国小说作品的知识,则不仅更为系统与完整,而且也更有价值与意义。从系统完整的层面看,可以说,其程度完全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中国自有“小说模样”的作品以来一直到20 世纪30 年代的各类现代小说作品提供的知识,鲁迅几乎都汲取了。其依据就是鲁迅留存的关于中国小说的各类成果。第一类成果,是鲁迅辑录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及史料的成果,这就是《古小说钩沉》、 《唐宋传奇集》 和《小说旧闻钞》。其中,《古小说钩沉》辑录的是秦汉迄东晋这一时期“小说模样”的作品36 种共20 余万字; 《唐宋传奇集》,共收录45 篇小说作品,“可说是唐宋时期短篇小说的总集”?;《小说旧闻钞》“是一本我国古典小说史料结集,它提供研究小说的理论和材料”?。这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作品及其史料的辑录成果的存在,足以说明,鲁迅不仅积累了这些中国小说的知识,而且还积累得相当全面和厚实。从全面来看,鲁迅辑录的这三本关于中国小说的作品及其史料,关涉的是中国小说最早诞生的秦汉到中国小说高度发展的明清之间的小说作品及相关史料,其收罗之全,可以说前无古人;从厚实来看,这些小说作品及史料,不仅都是鲁迅从杂糅在中国古代各类文献中爬梳、辨析、考证出来的,是鲁迅深入钻研的结果,而且,其中还附上了大量的说明、考证、辨析、校勘的文字,姑且不说取得这样的成果需要与之相关的“厚实”知识,即使就其考证、辨析、校勘的过程来看,也无疑是一个强固、累积此类知识的过程。如果再结合鲁迅关于中国小说的第二类成果,即《中国小说史略》等关于中国小说研究的成果(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评价和涉及的中国古典小说作品就达到了200 多部),以及鲁迅关于中国小说的第三类成果,即为中国现代小说作品撰写的序跋,还有在杂文中评说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作品等,那么,完全可以说,中国有小说以来,从秦汉到现代的主要作品,鲁迅几乎都涉猎了,也当然积累了这些作品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而且其积累的程度还十分厚实。从价值与意义的层面来看,鲁迅汲取的这些与中国小说作品相关的系统知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鲁迅文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不仅以史料和研究的形式完整地呈现了中国有文学以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线索与状况,而且也为后人系统了解、认识甚至研究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奠定了史料与知识的基础,特别是鲁迅辑录整理的三本关于明清之前中国小说的史料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不仅直接成为了他自己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后来人研究中国小说,特别是明清小说之前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至于鲁迅的研究成果《中国小说史略》等,姑且不说因其有开拓之功而彪炳于学术史的价值与意义,也姑且不谈其众多的新颖而具有创意的观点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性论述而被一代又一代学人引用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仅仅只就其提供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知识的精确性、全面性、可靠性来看,其意义与价值直到今天也是重要的。

鲁迅之所以对中外小说事实(作品)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并获得了如此系统与牢固的知识,当然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方面当然是由于鲁迅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还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鲁迅就喜欢阅读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作品并乐此不疲,甚至不惜在上课的时候趁先生读书入神之际偷看《荡寇志》、 《西游记》等被家长和先生严令禁止的古典小说并兴趣盎然地描摹其中的绣像,成年后其兴趣依然不减,1933 年鲁迅还曾说,对于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自己也爱看”?;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创作小说的需要,如前面所引用的鲁迅自述在创作《狂人日记》的时期,就读了百十篇外国小说;第三方面则是为了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教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及撰写相关著作的需要;第四方面则是鲁迅发现了小说的特殊作用,这些特殊作用主要包括:首先,“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其次,“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这些原因的属性虽然各不相同,有的属于“嗜好”类的原因,如第一个原因;有的属于“职业”类的原因,如第二和第三个原因;有的属于理性认知的原因,如第四个原因,但在客观上,它们都没有例外地促成了鲁迅对古今中外小说知识,特别是关于文学作品知识的积累。又由于在鲁迅汲取古今中外小说知识的过程中,这些原因分别具有感性、职业、理性层面的作用,因此,也就使鲁迅所积累的古今中外的小说知识不仅广泛、系统,而且十分牢固。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113/390.html



上一篇: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批评思想的理论内涵与逻辑结
下一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基于新中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