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批评思想的理论内涵与逻辑结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讲话”在考察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市场、文艺“自律”与“他律”等关系问题的同时,也

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讲话”在考察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市场、文艺“自律”与“他律”等关系问题的同时,也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艺及文艺批评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进而为新时期、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自此,“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工作导向便在新的历史方位承担起了重铸社会主义文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历史使命。

一、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实质其实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及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在习近平的众多讲话及其文本中,最能够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文艺及文艺批评思想的便是他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围绕文艺及文艺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精神性和党性的关系问题,对新时代文艺及文艺批评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探索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讲话”伊始,习近平将文艺视为协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原因在于文艺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不仅能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还能阐发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禀赋、特点、精神。因此,当他谈及文艺与文艺工作者的地位与作用、使命与责任时,他明确地说道:“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1]除此之外,他倡导文艺家坚守“本根”,努力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便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在他看来,“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以来的一系列新兴文艺类型,习近平建议当前的文艺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3]从而引导网络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明确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将人民的文艺提升至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文艺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上,习近平认为文艺应当考虑市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且市场经济价值要服从于社会价值,这同市场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在考察文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后,习近平进而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作出了准确回答——“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4]在他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习近平要人民和人民的文艺家、文艺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承担起“剜烂苹果”的工作任务,从而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综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回到‘讲话’”还是“重读‘讲话’文本”,抑或是返还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批评场域,都烛照出这样一个事实——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对于文艺而言恰如同鸟之双翼。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能发现,在剖析和研究习近平文艺及文艺批评思想的理论内涵过程中,“讲话”不仅能在开篇即至的豁然开朗中予人以清楚明晰的观感,还能在旨意同语篇融会贯通之余,有效地将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同文艺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其如同车之双轮并驾齐驱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路径之中。

二、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逻辑结构

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是历经思索磨砺的科学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创新成果。从其内里来看,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一方面继承了由来已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传统,另一方面又发扬和重铸了这一批评传统的现实实践性。在此意义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我们便能从中发现习近平思维深处如毛细血管细密般的缜密逻辑。

正如之前所言,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主要是围绕文艺及文艺批评同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精神性和党性等关系问题展开的。而对于这些关系问题,在其整体性意义上,自有其深刻的逻辑内涵。首先,文艺批评的构建有其固有的依据。一方面,文艺批评的构建既是文艺的合理性需求,又是以文艺为研究中心的文艺理论的学理性需求。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艺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宜的社会意识形式。因此,对文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需要,更是文艺自身的需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的文艺批评还有其固有的历史传统。从时间和内容来看,则可以分为以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为代表的古典文艺批评和自近代以来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指导的现当代文艺批评。这就表明,文艺批评的构建需要克服历史语境的纠葛,需要对批评话语进行取舍。其次,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实践有其内在的哲学向度。这也就是说,文艺批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文艺批评的理论指导问题,那自然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那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5]再次,从历史逻辑同思维逻辑相统一的观点来看,文艺批评不仅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指向,还要结合新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指向。在当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重铸文艺批评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是当前新时代文艺批评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使命。最后,要想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不仅仅需要在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的前提下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借助于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113/389.html



上一篇:延安时期文艺育德的主要方法
下一篇:鲁迅的文艺信念及其文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