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关于三国演义争鸣问题的再思考(5)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傅继馥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呼应。如黄钧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一文中就进一步地论述了《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问题,他认为从

傅继馥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呼应。如黄钧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一文中就进一步地论述了《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问题,他认为从类型化形象走向个性化典型是各民族文学的必经之路,《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它所描写的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只有性格,没有个性:这些人物大都有一两个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又多来源于伦理观念,具有鲜明的美丑、善恶的社会性质;形象所呈现的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一种模式化的人。另外,他还指出,《三国演义》是用将某-性格特征理想化、夸大化的办法来塑造人物的,人物的主要特征被高度强化,留给读者强烈印象。而这种类型化写法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古代艺术观偏重于社会主体,使人的主体性完全沉淀于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要求之中,因此中国古代作品中的类型大多以某一人物的某一自然性格为主导特征[15]。

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石昌渝在《论〈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一文中即对“类型化典型”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既然是典型就不能是类型化”,因为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而类型则是性格的单一性和单纯的直露性,并且与环境脱离,凝固不便。而《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其“性格结构”是多样统一的,性格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不属于性格单一、直露的类型[16]。艾斐《论〈三国演义〉在典型塑造上的开拓与局限》,甚至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典型群体[17]。

张锦池《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原则和人物描写》,则兼取上述两种意见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既有“为一般而找特殊”的类型化典型,蜀汉和曹魏集团的主要人物大多属于这类形象;也有“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个性化典型,孙权和袁绍集团的主要人物大多属于这类形象。同时,《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还有一类艺术形象,可称之为历史人物的剪影,他们于《三国》或《后汉书》中有传,而进入罗贯中笔端的却只是某一个或几个镜头,情同特写。这种情况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很难用类型化艺术典型或非类型化艺术典型来论定[18]。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第三章[19]及论文《古代小说人物艺术的起点》[20],则进一步提出了“特征化艺术典型”这一新的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艺术并不是从类型化到个性化,而是经历了一条从特征化向个性化不断进步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特征表现与个性描写的某种程度的结合,成为贯穿始终的特点。具体到《三国演义》,他认为,罗贯中“较好地实现了特征化性格创造与个体真实性生动描写的统一,特别是创造了曹操等具有丰富个性表现的特征化艺术典型,初步体现了古代小说‘写实’的审美要求。因而它既代表了特征化人物艺术阶段的最高成就,又孕育了向个性化发展的内在契机”。这一观点基本上突破了西方典型理论的图解式分析,揭示了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传统及其民族特色。

以上学者围绕《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究竟是否为类型化典型展开的讨论,就采用的理论方法而言,基本上不脱西方文学典型论的范宥,分析使用的术语、进行评价的标准,不外乎就是真实性、典型性、类型化、个性化、特征化等,然而论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叙事文学传统对《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据正史,采小说”[21]写成的。史传如何写人,对它有直接影响。实际上,《三国演义》所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基本上是于史有据的,它只不过突出、强化了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两个方面。而它之所以要这样做,则与民间讲史的影响密不可分。民间讲史往往就是从历史人物的一两个性格特征出发,根据下层民众的生活、心理和想象,对其所说人物进行大胆的夸张与渲染,并对其品性善恶进行褒贬的,所谓“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22];另外,为了更好地驾驭纷繁复杂的人物故事,讲史艺人还会对人物进行分类定位,赋予其不同的角色身份。因此,特征化、传奇化、类型化,实际上是民间讲史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方式。而考虑到采用这种方式塑造出来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千百年来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人物缺乏审美价值。如黄霖先生就指出:“就中国小说爱好刻画某种比较单纯而强烈的性格特征来说,人们常常将它视为‘类型化’,似乎比突出个性化的性格特征来低一等。其实大不然。《三国》、《水浒》中的许多人物被指为‘类型化’,但刘备、关羽、赵云、鲁智深、武松等形象‘千古若活’,一种单纯、强烈、和谐的美也能震撼人心。近二十多年来,强调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立体化等等,追求所谓‘个性’,可是到现在,恕我孤陋寡闻,不知有几个形象能真正立起来,活在百姓的心中?”[23]这是很中肯、很精辟的观点,对我们如何评价《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很有启迪性的。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406/444.html



上一篇:与歌唱同行让艺术争鸣
下一篇:携手共话锻炼方案凝聚智慧助力健康中国学校体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