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身份的焦虑与主体的建构第四届中国新锐批评家(5)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山大学的谢有顺教授认为,“身份”焦虑真的成了我们时代的一个普遍症候,社会每个人都在跟风,惶恐不安,深怕落后于这个时代。现在做文学研究也

中山大学的谢有顺教授认为,“身份”焦虑真的成了我们时代的一个普遍症候,社会每个人都在跟风,惶恐不安,深怕落后于这个时代。现在做文学研究也是时时处在焦虑之中,缺少平静从容心态,缺少独立思考姿态。比如高校教师每天都在填各种课题表格,大量精力都花在这个上面。再比如现在网络文学研究很热,大家一窝蜂去研究,好象不介入

就跟不上文学发展形势。网络文学到底是不真正的文学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同样道理,精英文学、经典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也不见得落伍。关键在于,批评家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不能盲目跟风。

海南师范大学的毕光明教授对批评家的文学与政治身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他说新世纪以来,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从业者,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要求文学创作要直面现实,甚至干预现实。这促使我们重新面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其中也隐含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因为文学与政治本来就是相互交融、互为表里的。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文学隐含着政治也就影响到文学家的站位问题,即批评家应该以政治为本位,还是以文学为本位。实际上,文学批评家拥有的是双重身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可以选择国家立场,关心现实政治问题,追求社会正义与公平;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可以选择艺术立场,关注文学自身的发展,注重审美创造,不管如何选择,都关系到批评家的身份认同。无论是作家或批评家,回避政治、远离政治都不合理,因为生活与人生都不可能与政治无关。然而,文学批评不是政治活动,因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无论作家所表现的生活包含多么丰富的政治生活内容,但是,经过作家审美意识的熔铸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艺术品。它反映的人的自由本性和对现实的超越愿望,让我们摆脱现实关系的束缚而进入更辽阔的精神世界。因此,面对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首先需要按照从审美创造规律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判断标准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从而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实现作品的社会效益。作品分析的过程,也就是艺术生产的还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批评家不惮于直接指出决定生活形态和人生命运的政治因素,在批评文学的同时也批评政治,在这个时候,批评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得以显现。

李遇春教授对当代文学批评中的虚假繁荣现象予以批驳,他认为当代的批评文风借用1990年代末的诗歌界的讨论的说法,就是知识分子写作与口语写作,或民间写作的问题。知识分子写作,要把“分子”去掉,就是“知识”写作。这种批评更多的是炫耀自己的才学,拿很多西方的理论概念来进行知识越界评论,这是一种“知识”写作。学术批评写作不能够变成纯粹的知识写作,应该从当代优秀作家的创作里面去研究、去体验,要能够提炼出自己的一些概念和命题。就像巴赫金他们做的那样,从俄罗斯的文学或者欧洲的文学里面提炼出一些概念、术语来,而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概念直接搬运过来。当然这个难度比做“学术搬运工”要大得多。批评家的文章应该要朝口语方向来努力,就像胡适说的那样,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来写,但是口语写作又不能沦为口水化写作。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301/426.html



上一篇:从生活手记看年代文青的写作姿态
下一篇:一本杂志六篇文章一种理念评贾梦玮主编当代文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