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矫治(2)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下,在中国社会文艺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从内容的角度包括如下表现形态: 模糊化历史事实的现象。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影视文艺作品中,

当下,在中国社会文艺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从内容的角度包括如下表现形态:

模糊化历史事实的现象。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影视文艺作品中,文艺创作活动采取了架空历史、玄幻穿越等表现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或猎奇心理,其与观众的想象力相结合,吸引眼球。但是,此类文艺作品并不能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也不能反映文艺创作的时代要求,其虚构历史的方面反而丧失了历史的真实性,模糊化历史。若此类文艺作品大行其道,必将使文艺创作走向娱乐化、消极化的道路。文艺作品不仅要被动地满足部分观众的口味和要求,还要主动引导和建构观众的审美品位,但无论如何,尊重历史事实都是一个基本要求。

碎片化历史的现象。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碎片化历史的方法采取了感性化的手段。这种感性化的手段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加入微观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人性、更加丰满。这种方式在客观上拉近了文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能与观众发生情感共鸣。但是我们看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感性化的表达方式被滥用与曲解了,甚至起到反对宏观历史而主张微观历史,消解历史时代的客观性和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伟大精神与人格的作用。这种方式运用过度就会造成以小写的、片面的、感性化的小历史掩盖宏观的大历史,更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滚滚洪流。

恶搞历史人物的现象。文艺作品采用幽默化的表现手法无可厚非,但是幽默化的表现手法仅仅起到烘托人物形象,即使是幽默化的表现手法被较多采用的喜剧作品,其真正价值也在于在观众笑过之后反思深刻的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在某些文艺作品中幽默化的表现手法被粗制滥用,甚至在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作用与影响力的人物形象身上也被不加反思地任意使用,造成了对历史人物的恶搞。受众直观接受网络言论,这种将幽默庸俗化、非客观化的方式对群众具有一定的危害。尤其是会颠覆人们的认知,歪曲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此类文艺作品的传播,会让其接受错误的观念,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青少年正值成长发育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上的发育与身体的发育同步进行,在这个关键时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作引导,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正确引导青少年才会使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混淆善恶观念的现象。部分影视作品模糊了善恶观念,好人也有所谓的“可恨之处”,坏人也有令人理解与怜悯的地方。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理解,看似无伤大雅,但表现过度则会带来问题,确实每个人都有普通一面,但这种普通面不应过度表现,反之则会使人物形象模糊、善恶不明。文艺作品要表达的善恶价值观要清晰而不做作、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善恶的模糊会失去作品中独特的味道,失去作品中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失去影视作品的魂魄。文艺作品不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所谓的“中立”,没有原则的作品只会失去它的观众。

上述模糊化历史事实、对历史进行碎片化解读、恶搞历史人物、混淆善恶观念等现象,危害严重。对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要明确文艺与人民群众、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关系。从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精神境界的提升、理想生活的追求,包含文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涤荡与塑造,因此文艺及其作品对人们的教育意义与影响不言而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文艺及其创作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的传播要借助方便快捷的新工具、新载体、新平台积极传递正能量,传达真善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及其作品既要服从市场规则,更要服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正确的立场与观点。

二、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产生原因分析

在当代中国,文艺领域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文艺工作者、监管部门与受众三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找出关键环节,指出存在问题,从而服务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服务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与价值,服务于中国跻身文化强国之列。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113/392.html



上一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基于新中
下一篇:《梁秋燕》 ——华州高塘原绽放的艺术奇葩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