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异语同质:文化边界的多维叙事分析(2)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也成为热门话题。以童庆炳、朱立元、赵勇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学文艺作为美学的代表者在现代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也成为热门话题。以童庆炳、朱立元、赵勇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学文艺作为美学的代表者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虽然边缘化了,但其具有的独特审美场域是任何艺术也无法取代的,文艺学可能随着这些事实、问题和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都不会把文学抛弃掉。(4)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与此相反,以陶东风、金元浦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和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而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5)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65页。在“守界”还是“扩容”以及如何划界问题上体现为文化发展中“雅”与“俗”的历史纠缠。事实上,争论双方并不存在实质区别,都反对假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名义对人感性欲望的无限度释放、对工具理性的无情感操控,都希望能够复兴中华文化特有的灵韵,建构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化的永恒价值所在,文化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就是要通过审美方式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三)主体维度的本质异化说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独特主体,更是文化发展的应有主体。人不同与动物之处在于人是有思想精神的、自觉自为的存在主体。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人在获得物质财富巨大提升、主体精神显著增强、自由意志空前生长的同时,又不得不直面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精神文化问题,即繁盛中孕生着忧虑和恐惧,而忧虑和恐惧中又寄托着未来的涅槃。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是哲学的反思和经济的批判,更蕴含着文化和道义的批判。如他们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页。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其自身有着无法克服的内在悖论,其表现形式就是“异化”。“异化”聚合成为一种统治人们,并且不受人们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于人们意志和行为却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这种“异化”状态到今天仍未得到消解。

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网络信息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满足之余,也携来了心灵秩序的凌乱和无序。个体内心的无意义感、精神世界的无归属感、家国情愫的无认同感成为现代人的普遍文化心态。新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为代表的东欧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异化理论基础上,以人的存在为哲学主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进行独特的文化视角批判。如马尔库塞指出:“当个人认为自己同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存在相一致并从中得到自己的发展和满足时……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页。在他看来,这种主体与存在的一致化现实,并不意味着异化消失了,而是构成了异化的更高级阶段,而在这个社会中,技术成了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社会控制形式。哈贝马斯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采取悲观主义态度,而应当肯定技术在人获得自由解放中所具有的手段作用。事实上,人在现代境遇中遭遇的“异化”存在,并非是技术单向度操控的结果,而是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密不可分。而人类要做的只能是使技术如何为作为文化存在的人服务,换言之,人如何驾驭技术使之不逾矩而朝着向好向善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0/1124/382.html



上一篇:文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途径探索 ——以深圳文
下一篇:《永乐大典》经历了什么?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