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期刊导读

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2)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儒家主张 主张从“内圣”到“外王”,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修为。只要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好,是一个“仁君”,就会自然而言地推行“仁政”,那么就是天

儒家主张

主张从“内圣”到“外王”,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修为。只要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好,是一个“仁君”,就会自然而言地推行“仁政”,那么就是天下大治。

这样,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强制和压迫,自然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大治。


所以,儒家主张“王道”,念念不忘的是商、周开明时期“三百里而王天下”的盛世。

法家却不这么看,韩非子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希望,把人性的改造寄托在人的“道德自觉”上,简直就是太幼稚、太浪漫了。

国家的秩序需要一个统一的秩序,这就需要法,人性之恶惟有外在的束缚才能中规中矩。


所以,韩非子强调“霸道”,主张治理国家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道德”,而是代表着实力的“拳头”。

于是,儒家的“道德至上”和法家的“法律至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在中国历史的不同的时期,统治者对这两种治国方略都有不同的侧重,但总的来说,“内法外儒”、“内方外圆”成了基调。从外面看是含情脉脉的“儒”,里面却是残酷无情的“法”。


名实之辨主要集中在儒、墨、道、名四家。这里我们仅仅简略说一下儒、墨两家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论。

儒家讲究名分,所以对名分非常看重,因为名分象征着等级,等级则是秩序的象征。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分是不能乱的。

所以,儒家主张“正名”,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注重名分,所以注重各方面的礼仪。因为礼仪正是名分的符号化。

所以孔子非常反感那些破坏礼仪的事情,无论是“八佾舞于庭”,还是“晋文公请繁缨”,都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而墨子对名分的看法却不是如此,他从实际的观点出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名分”。

如果“实”发生了变化,“名”也就应该相应地变化。

墨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瞎子认定“钜者白也,黔者黑也”,但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他们之所以说黑白,并不是根据“名”,而是根据经验。

所以,作为语言系统的“名”不是亘古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效应来加以调整。 先是要考察“古者圣王之事”,然后才体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强调“名”这一语言符号对“实”的规范意义;而墨子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注重的是“实”对“名”的决定作用。


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对“名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发,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但战国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派别对“名实”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阐发。这个派别就是名家。

与儒家和墨家不同,名家对“名”的阐述并不是为了服务于什么目的,完全是在玩弄语言游戏,也就是诡辩。

这种诡辩在古代西方很盛行,比如我们熟悉的“学习悖论”、“说谎者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悖论”等等。西方的思辨传统演绎出了思辨哲学,使得西方人很会玩弄概念游戏。


这种现象在我们古代也是存在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名家。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马,是就其颜色来说,马,则是就其形状、种类而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白马、黑马,哪里看得见“马”呢?

在这里,“马”是一般概念、抽象概念。它是通过一匹匹白马或者黑马来体现。脱离了这一匹匹具体的白马、黑马,到哪里寻得见“马”呢?

用哲学语言来表述:“马”(一般、共性)寓存在于白马或黑马(个别、个性)之中,白马或黑马(个别、个性)体现、反映着“马”(一般、共性)这个概念。

名家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很是盛行,但是最终还是衰落了,到后来甚至听不到一丝声音,而不像西方的诡辩派那样盛行下来,甚至成为了西方人的一种传统。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33.html



上一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_850字
下一篇: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具体讲的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