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当代文艺批评面面观(2)

来源:文艺争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当今时代有些什么样的文艺批评? 当今时代文学艺术以更加开放多样的形态繁荣发展,文艺批评也同样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批评形态。

第三,当今时代有些什么样的文艺批评?

当今时代文学艺术以更加开放多样的形态繁荣发展,文艺批评也同样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批评形态。其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并且起主导性作用的,显然是职业的批评和专家批评,或者可称为艺术批评或学术批评。这种批评类型表现出一种社会的公共立场和艺术的根本要求,体现开放多元时代应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当然也标志着这个时代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评判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它在开放多元的文艺批评格局中显然居于主导性地位,并且对于一定时代的文艺活动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对这种文艺批评类型更为关注,并且寄予更多的期望,当然也理应对它有更高的要求,通常所谓加强当代文艺批评建设,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种批评类型而言的,因为它在各类文艺批评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当我们把当代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观察时,应当承认实际上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文艺批评,它们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事实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对此也应有所认识。比如“广告批评”。其实,广告批评并非今天才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蒂博代就关注过广告批评,他还曾为此辩护说:广告批评并不是一件坏事,别的行业需要广告,文学艺术这一行也不例外,最近有些什么作品问世了,也需要让读者观众知道,文艺批评做做广告也无妨。在当今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条件下,以评论的方式为新近问世的文艺作品进行介绍和宣传,既不违法也不悖理,并非不可理解,更不能说是坏事,而且事实上也难以禁止。因此,对于所谓广告批评,显然不宜不加分析地指责乃至完全否定,也不能用艺术批评或学术批评的标准来要求它。只不过,广告批评的问题在于,应当避免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胡吹乱捧、蓄意炒作,忽悠和欺骗读者观众。倘若如此,必然会引起人们反感,其效果适得其反。再如“友情批评”,也就是为熟人朋友的作品写评论,这种现象也在评论界多有议论。其实,友情批评的现象自古有之,现在则更为常见,实际上很难避免,更不可能完全禁止。我以为对此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友情批评其实有好的一面,由于熟人朋友之间相互熟悉了解,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人品艺品、创作个性和审美趣味,到作品的创作经历和过程,都所知较深,更容易做到“知人论世”,因而评论也可以做到更为切实,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文艺家其人其作无疑是有帮助作用的。当然,如果这种友情批评丧失应有的批评原则而走向庸俗化,没有切实的评论分析而只是廉价地溢美吹捧,那就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对于评论对象也没有什么益处。还有一种叫“圈子批评”,也有的称为流派批评或学派批评。这也是自古有之,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种圈子化的流派批评或学派批评很常见。许多志同道合的文艺家结成社团形成流派,圈内彼此讨论切磋,圈外相互对垒论争,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其实在当今文艺批评界也存在此类现象,只不过有些人不太愿意承认罢了。因为在当今的现实语境中,这种圈子化的批评更容易被看成是一种负面现象,有宗派主义之嫌。然而在我看来,对这种现象同样需要具体分析。从文艺批评的正常情况来说,形成圈子化的流派批评或学派批评似乎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从正面的积极意义来看,对于形成文艺批评“百家争鸣”的氛围和局面是有好处的。问题只在于,这种流派批评或学派批评的基本前提,应当是对文学艺术本身的尊重与热爱,是真正同气相求、志同道合的文艺批评活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而是走向搞文艺上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以门户偏见搞党同伐异,那就无疑是一种坏风气,应当加以批评抵制。此外,还有一种文艺批评现象被人叫做“酷评”,有严酷、冷酷批评之意,因此也被称为“骂派批评”。这类文艺批评在批评姿态和表达方式上显得比较尖锐激烈,与通常所见的文艺批评形成较大反差,显得比较“另类”。对此有人表示赞赏,感到在当今文艺界比较平庸化的时代,能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当然也有人反感,觉得这样的文艺批评不友好、不厚道,这些看法都各有道理。不过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文艺批评的立场和精神,而不在于批评的姿态和表达方式。首先要看批评得是否有道理,如果评论合情合理,即使批评言词尖锐激烈一些,也未必要加以排斥;特别是面对当今“三俗”之类的消极文艺现象,站在应有的价值立场进行批评,是非分明、嫉恶如仇,那就更没有什么不好。当然,既然是文艺批评,一切都应在文艺争鸣的范围之内,不应越位成为人身攻击,或过于野蛮粗俗、强词夺理,如果这样那就背离了文艺批评的基本精神。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网址: http://www.wyzmzz.cn/qikandaodu/2021/0414/449.html



上一篇:论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对充实当下世界审美敏感
下一篇:文艺的历史发生与区域流变

文艺争鸣投稿 | 文艺争鸣编辑部| 文艺争鸣版面费 |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争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